不从众,方能开出最美的花
西方有一个很有趣的笑话:美孚石油公司的总裁洛克菲勒死后到了天堂,发现天堂里的石油大亨不计其数,根本没有他的立足之地。于是,他计上心来,大喊一声:“地狱里发现石油了。”话音刚落,天堂里的石油大亨们一个个都冲了出来,向地狱奔去,上帝阻拦也没有用。很快,整个天堂只剩下目瞪口呆的上帝和洛克菲勒了。
这时上帝对洛克菲勒说:“请你留在天堂吧!现在你可以自由地选择位置了。”洛克菲勒看到这一情形,心想:莫不是地狱里真的挖出石油了,不然大家怎么都跑去了?
于是,洛克菲勒谢绝了上帝的再三挽留,头也不回地奔地狱去了。
这个笑话讲的就是一种从众心理。“从众”是指按多数人的意见或流行的做法行事,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随大流”“人云亦云”,也就是大家都这么看,我也就这么看;大家都这么做,我也就跟着这么做。即使这种看法是荒诞的,他也会坚持;即使这件做法是错误的,他依然会毫不犹豫地跟随着去做。
“从众”,说到底其实是一个社会、一个民族缺乏理性思维能力的表现。如果一个人不会独立思考,不会独立判断,不能够理性地分析问题,自然就只有观风向,看气候,跟随大家的步子,大家怎样,我就怎样,大家啥态度,我就啥态度,大家怎么做,我就怎么做。
在工作、学习、生活中,这样的从众心理比比皆是。例如,看到好多人在某处围观,不管值不值得,人们都会忍不住去凑个热闹;看到好多人在买某只股票,大家都会盲目跟进,最后一起被套牢;看到某一个工作“热门”,像公务员考试,大家便趋之若鹜,结果出现几万人争一个岗位的现象,然而,未必“热门”的工作就一定真正适合每个人。
在教育生活中,“从众”的现象同样也有不少。比如,职业学校的某一专业走俏,所有职业学校便都去开设相同的专业,最终导致人才过剩,带来就业压力。某学校在某一方面做出了特色,其他学校不考虑自己的历史沿革、地域风貌、文化积淀等实际情况,便去效仿借用,生搬硬套,到头来只能是不伦不类,东施效颦。某个地方搞了一个课堂“三段五步”模式,不管水土服不服,都要“一窝蜂”跟着模式学。
才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老师,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没有鲜明之个性,没有独立之思想,往往很容易从众。别人不读书,自己也跟着不读书;别人打麻将,自己也跟着打麻将;别人跳槽,自己也跟着跳槽;别人攀比,自己也跟着攀比;别人浮躁,自己也跟着浮躁;别人在工作上得过且过,应付了事,自己也跟着得过且过,应付了事。
年轻教师的成长,不管是做事,做人,还是做教育,首要的是克服“从众心理”。
在做事上,既要慎重考虑多数人的意见和做法,也要有自己的思考和掂量,自己的判断和分析,自己的做事风格和追求。而不能机械地效仿别人,走别人的老路,拾他人的牙慧,更不能趋之若鹜,盲目跟风。保持独立的思考和理性判断,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决策,是年轻教师成事的前提和条件。
对于做人,更不能一味“从众”。做事“从众”,最大限度把事情做不好,而做人“从众”,则完全可能失去做人的价值和尊严。
大熊猫作为国宝,也无法做到让人人满意。人要活得轻松洒脱,就必须从自我出发,活出自我,活得有主见,不要被外界所干扰,不要被他人情绪所左右,不要一味活在他人的世界里,活在他人的脸色中。
成功的路上,并不拥堵,只是坚持下来的人太少,不少人便在成功的前一夜,败倒在他人的闲言碎语中。
我是一株百合花,不管鸟雀怎样嘲笑,野草和蜂蝶怎样鄙夷,他人怎样欣赏,我就要开花,就要尽情绽放,我要“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做教育当然更不能从众。当下教育的剧场效应,劣币驱逐良币的逆向淘汰,让很多有良知的教育人放下理性的教育,从众于应试的大军,在应试的战场上大肆拼杀,为应试教育推波助澜,让应试教育愈演愈烈,让教育在反教育的路上愈走愈远,这对孩子的身心带来了极大的摧残和伤害。
作为年轻教师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回归教育本色,坚守教育本真,做遵循规律的教育,让教育彰显出应有的温暖和温度,也由此体现出自己独特的教育取向与教育精神。
上一篇:幸福的开关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下一篇: 挑战自我,就是不断超越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