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泰一中校本教研制度
作者: 阅读数:
5235 发布时间:2016-05-20
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是新课程实践的需要,也是新课程顺利开展的制度保障,更是教师专业化成长和构筑学习型学校的有效途径。为加强和改进我校教学研究工作,充分发挥教研工作在推进课程改革的特殊作用,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的全面落实,为尽快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使我校的教学质量更上一层楼,特制订《永泰一中教研制度》。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以新课程为导向改进和加强教研工作,立足学校,建立以解决学校在课程实施中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以促进学生健康,主动的发展和教师专业化成长为宗旨的以校为本教研制度,使学校成为学习化组织,推动课程改革目标的全面落实。
二、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的任务。
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必须立足学校,一要注意选择在实施新课程中经常遇到和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进行研究;二是学校自身在实施新课程中出现的问题,由教师共同来分析、探讨,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校逐步适应新课程;三是从本校和教师自身的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学校内部的教育智慧,盘活学校内部的资源及适时邀请专家参与,开展各种形式的研究活动、提高教学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以校为本教研制度的核心要素。
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团队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是开展以校为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三个核心要素,缺一不可。
反思是指向自我的,通过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及教学效果,并进行研究,使自己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同时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使自己真正成为教学和教学研究的主人,提高教学工作的自主性和目的性,克服被动性、盲目性。其表现形式为:教学前反思:预测与分析。教学中反思:调控与应变;教学后反思:总结与评价。
同伴互助,即教师在自我反思的同时,开放自己,加强教师之间以及在课程实施等教学活动上的专业切磋、协调和合作,共同分享经验,探讨问题、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提高。同伴互助的实质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之间的对话、互动与合作。其基本形式为交谈:信息交流和经验共享;协作:共同负责、完成任务;帮助:以老带新,结对互帮。
专业引领,为使校本研究向纵深可持续性发展,学校要积极主动邀请教研员,大专院校学者,外校教学骨干等人员参与校本研究,争取他们的支持和指导,从而起到专业引领的作用。专业引领就其实质而言,是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理论与实践关系的重建。专业引领的形式,主要有学术专题报告,理论学习辅导讲座教学现场指导以及教学专业咨询(座谈)等。
自我反思,同伴相助,专业引领三者具有相对独立,同时又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关系。只有充分发挥它们各自的作用并注重相互间的整合,才能有效促成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的建设。
四、实施方案及具体做法:
1.各教研组在每学期初根据学校工作计划,制订本组教研计划落实年级备课组的进度计划,第二课堂活动计划等。
2.抓紧教学教研常规的落实,特别是备课组活动的落实。要求教师要做好课堂教学工作,精心设计每一节课,备好教材和学生,把教师的个性和特长融入课堂。做好教学后的反思工作,撰写教学反思(教学后记),对每一节课中的成功与失败案例进行自我剖析、反思和完善,以便提高下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每位老师每学期提交2篇优秀的教学反思(教学后记)。
3.每位教师每年要举行1-2次研讨课,多开展说课、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交流、案例分析、专题研讨等活动,认真听取同行意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每学期每位教师听课不少于15节。听课要记笔记,并作适当评论。每学期上交一篇优秀课例点评,一篇优秀教学设计,上交一个课件。执教公开教学者每次一篇“说课”稿,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每学期上交一个优秀课件。
4.教研组在每周的教研时间,都要学习一篇课改专著或案例分析;评议本周的研讨课;研究本周教学过程出现的一些问题,并形成统一意见。通过交流研讨,达成共识,解决教育教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5.开展新老结对帮扶活动,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成长。教研组在开学初两周内应安排好新教师的指导老师,要求他们互相听课,互相观摩,开展教学咨询,教学指导活动。每位老师每学期听课不少于20节,教龄三年内的青年教师每学期听25节以上。
6.学校每学期开设“教学开放周”,各位教师在每个教学开放周期间至少听2节课。
7.参加课改实验的老师应准时参加八县一中教研与校内教研,认真完成学校交给的各项任务:每周教后论,教学反思,案例等。
8.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每学期至少承担一次专题讲座或观摩教学、研讨课。学校定期或不定期邀请有关专家参与教研,争取他们的专业指导和支持。
9.学校将继续完善《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估细则》,改革传统的教师评价办法。组织教师参加各种培训,每学期进行一次优秀案例,论文等的评选,参加上级组织的各项专业比赛,定期出版优秀教研论文集,为教师提供各种展示才华的平台。
以上制度,自本学期开始实行。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以新课程为导向改进和加强教研工作,立足学校,建立以解决学校在课程实施中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以促进学生健康,主动的发展和教师专业化成长为宗旨的以校为本教研制度,使学校成为学习化组织,推动课程改革目标的全面落实。
二、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的任务。
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必须立足学校,一要注意选择在实施新课程中经常遇到和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进行研究;二是学校自身在实施新课程中出现的问题,由教师共同来分析、探讨,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校逐步适应新课程;三是从本校和教师自身的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学校内部的教育智慧,盘活学校内部的资源及适时邀请专家参与,开展各种形式的研究活动、提高教学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以校为本教研制度的核心要素。
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团队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是开展以校为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三个核心要素,缺一不可。
反思是指向自我的,通过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及教学效果,并进行研究,使自己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同时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使自己真正成为教学和教学研究的主人,提高教学工作的自主性和目的性,克服被动性、盲目性。其表现形式为:教学前反思:预测与分析。教学中反思:调控与应变;教学后反思:总结与评价。
同伴互助,即教师在自我反思的同时,开放自己,加强教师之间以及在课程实施等教学活动上的专业切磋、协调和合作,共同分享经验,探讨问题、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提高。同伴互助的实质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之间的对话、互动与合作。其基本形式为交谈:信息交流和经验共享;协作:共同负责、完成任务;帮助:以老带新,结对互帮。
专业引领,为使校本研究向纵深可持续性发展,学校要积极主动邀请教研员,大专院校学者,外校教学骨干等人员参与校本研究,争取他们的支持和指导,从而起到专业引领的作用。专业引领就其实质而言,是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理论与实践关系的重建。专业引领的形式,主要有学术专题报告,理论学习辅导讲座教学现场指导以及教学专业咨询(座谈)等。
自我反思,同伴相助,专业引领三者具有相对独立,同时又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关系。只有充分发挥它们各自的作用并注重相互间的整合,才能有效促成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的建设。
四、实施方案及具体做法:
1.各教研组在每学期初根据学校工作计划,制订本组教研计划落实年级备课组的进度计划,第二课堂活动计划等。
2.抓紧教学教研常规的落实,特别是备课组活动的落实。要求教师要做好课堂教学工作,精心设计每一节课,备好教材和学生,把教师的个性和特长融入课堂。做好教学后的反思工作,撰写教学反思(教学后记),对每一节课中的成功与失败案例进行自我剖析、反思和完善,以便提高下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每位老师每学期提交2篇优秀的教学反思(教学后记)。
3.每位教师每年要举行1-2次研讨课,多开展说课、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交流、案例分析、专题研讨等活动,认真听取同行意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每学期每位教师听课不少于15节。听课要记笔记,并作适当评论。每学期上交一篇优秀课例点评,一篇优秀教学设计,上交一个课件。执教公开教学者每次一篇“说课”稿,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每学期上交一个优秀课件。
4.教研组在每周的教研时间,都要学习一篇课改专著或案例分析;评议本周的研讨课;研究本周教学过程出现的一些问题,并形成统一意见。通过交流研讨,达成共识,解决教育教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5.开展新老结对帮扶活动,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成长。教研组在开学初两周内应安排好新教师的指导老师,要求他们互相听课,互相观摩,开展教学咨询,教学指导活动。每位老师每学期听课不少于20节,教龄三年内的青年教师每学期听25节以上。
6.学校每学期开设“教学开放周”,各位教师在每个教学开放周期间至少听2节课。
7.参加课改实验的老师应准时参加八县一中教研与校内教研,认真完成学校交给的各项任务:每周教后论,教学反思,案例等。
8.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每学期至少承担一次专题讲座或观摩教学、研讨课。学校定期或不定期邀请有关专家参与教研,争取他们的专业指导和支持。
9.学校将继续完善《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估细则》,改革传统的教师评价办法。组织教师参加各种培训,每学期进行一次优秀案例,论文等的评选,参加上级组织的各项专业比赛,定期出版优秀教研论文集,为教师提供各种展示才华的平台。
以上制度,自本学期开始实行。
上一篇:永泰一中校本培训制度
下一篇: 永泰一中教师“传、帮、带”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