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在线留言
  • 传承百年风范,推进现代教育科学发展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德育天地 > 家校之间

[家校之间

为孩子择业、升学当好参谋

作者: 阅读数: 1680 发布时间:2020-03-17

课题名称:为孩子择业、升学当好参谋

教学目的: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做好择业和升学的心理准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方式:讲授 案例 讨论

  

   高三学生面临高考这一人生重大的转折和重要的选择,孩子的心理有紧张、有惊喜、有憧憬,也有困惑和迷茫。尝试着展翅飞翔的雏鹰的翅膀,还是稚嫩的;十七、八岁的年龄毕竟还不成熟,需要指引和导航。家长应该做孩子升学、择业的参谋。

一、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择业观

    现在,大多数孩子都来自独生子女家庭。社会发展了,生活条件也都好起来了。家长都十分重视孩子的教育,舍得为子女的教育投资,“望子成龙”和“望女成凤”的心情尤显迫切。高中毕业生的家长,大都希望孩子能够考上重点大学,接受高等教育。家长这种迫切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这种成才观、择业观却有失偏颇。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学生不顾个人才能、学业基础、个性爱好等实际因素,在“考大学”的“独木桥”上拼搏,导致不少学生以“失败者”的心态进入大学阶段的学习或步入生活,反而影响他们的进一步发展和成长。

  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升学观、择业观,首先,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社会需要。众所周知,教育是为社会发展、经济建设服务的。社会是丰富多彩的,社会需要的人才也是多方面的,可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它需要高新科技研究者,需要各方面的专门人才,同样也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职业技术工人和各种服务性人才。上大学固然是成才的重要途径,但接受职业技术教育,掌握一技之长同样也可以成才。成才的道路不是“独木桥”,而是“立交桥”,关键在于“扬长飞流”,把握好未来发展的方向。二十一世纪,我国既需要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也仍然需要发展各种劳动密集型产业,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是多样化。这是我国的国情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为年轻一代的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只要他们有为祖国、为人民贡献青春的志向,满腔热情地投入到建设祖国的伟大事业中去,认真学习和掌握实践知识与技能,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奉献给祖国和人民,就一定能够成长为有用之才。学校接受的还只是基本教育,尽管这个基本教育十分重要,但毕竟不是人生所受教育的全部,做到老学到老,人才的成长最终要在社会的伟大实践和自身的不断努力中来实现。

  其次,要帮助孩子把握高招政策,了解升学、择业的现实。我们国家人口多,人人上高中、读大学在目前仍是不现实的。近几年来,为了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和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高质量、高层次的教育需要,在招生制度上进行了较大改革。逐步形成了“两考分离、多元评价、多次选择、扬长飞流”的机制,并逐年扩大招生比例。我们家长必须尊重这一客观事实,实事求是,在综合分析孩子的学习成绩、个性特长、兴趣爱好、发展潜能的基础上,才能给孩子以正确的引导。  

二、充分尊重孩子,帮助孩子把握发展方向

  要从孩子的学业实际和兴趣、特长出发指导孩子

  在孩子具体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填报志愿的过程中,如何给予指导,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要从孩子的学业实际出发。在升学、择业的问题上,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不能过急,更不能期望过高。有的家长因为历史原因自己未能受到较高层次的教育,现在把“生平未实现的意愿”统统期望孩子来实现,给孩子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结果既不能如愿以偿,又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一般来说,可以根据孩子的学业实际和学习潜能,确定他的发展目标。如果学生学习成绩优良,数理、语言基础扎实,智力水平良好,则可选报好一点的大学;如果同时在非智力因素或智力因素的某方面有突出表现,有浓厚的认知兴趣和旺盛的求知欲、思维敏捷、理解能力强、有独创性、有敏锐的感知能力和良好观察能力等,这样的优秀学生,还可以选报重点大学;如果学生在某一方面有浓厚的兴趣和一定的知识广度,而且文化基础比较扎实,就比较适合选报专业院校;而学习成绩相对薄弱,但动手能力较强,喜爱劳动实践的孩子,则可以选择相应的职业技术院校。

要从孩子的兴趣、特长出发。 让我们先来听听著名导演谢晋是怎样说的。谢晋在回忆自己的学生时代时说,他对数字的概念极差,害怕数学,成绩一直不好。现在仍然如此,有时竟然连自己的电话号码都记不起来。然而,他学史、地的成绩极好,常常得满分。父亲希望他报考交通大学,他却去重庆念国立剧专。这使父亲大为失望。可是,他却学得如鱼得水,成绩名列前茅,后来成为成就极高的电影艺术家。所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走向成功的前提,同时也往往是某一方面才能的初步体现。而个性特长更是为孩子将来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家长在升学、择业的指导中,应该充分重视鼓励孩子兴趣爱好、个性特长的发展,并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知子莫若父”,由于家长与孩子长期朝夕相处,最了解自己的孩子,理应成为孩子选择的“良师益友”。但有时,在志愿的选择上,家长与孩子之间也常常会有一些不同看法。对此,家长切不可居高临下,代替孩子武断地作出选择,而要冷静分析,耐心指导,共同讨论,尤其要倾听孩子的想法,以求得到共识。

三、

  1. 怎样帮助孩子投入考试

临考前,家长不要给孩子施加过大的心理压力,应该跟孩子讲清楚,今后的学习道路还很长,无论进哪一类学校,都可以继续深造,并成为有用之材的。其次,家长要告诉孩子在全面系统复习的基础上,有重点地突击一下自己的薄弱环节,加强基本训练。考试一般是根据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来命题的,一张试卷,基本概念和基础训练的题目往往占70%-80%。因此,在复习时,要把概念理解透彻,基本训练搞扎实。

进入考场,一定要有信心,保持清醒的头脑。拿到试卷,不能急于答题,等监考老师讲完注意事项后,先看清试卷页数,把全部题目浏览一遍,再对各大类题目的答题时间有个大体分配,然后再动手答题。答题时,一般应先易后难。凡碰到一时不会做的题目,可以先放在一边,把会做的题目先做完。精神稍微松弛一下,再回过头来做难题。此外,当做不出来时,可以回想一下有关这道题目的知识,曾经在哪一堂课或哪一次练习出现过,这样就可以产生联想,而重新获得记忆。在整张试卷答完后,一定要认真复查,避免因为粗心而造成错误。

    为了使孩子有充沛的精力投入考试,家长要帮助他们安排好考前的生活。考前复习当然要比往日紧张一点,但必须保证足够的休息时间,适当增加一些营养,并参加一定的体育活动。有的孩子第一门考坏了,情绪很坏,就会影响第二门、第三门的考试;有的孩子因整个考试都不理想,显得灰心丧气。这时,家长不要再对孩子施加压力,对他说,不能以一次成败论英雄,要让孩子放宽心,集中精力准备以后的考试。

  任何考试技巧,都是建立在现实训练基础之上的。家长在考试前给孩子作些应试技巧上的指导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求孩子在日常学习中刻苦钻研,打好基础,否则,一切技巧都将无济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