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在线留言
  • 传承百年风范,推进现代教育科学发展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校概况 > 管理制度

[管理制度

永泰一中校本课程评价制度

作者: 阅读数: 5182 发布时间:2016-10-23
一、指导思想
校本课程,是学校在实施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自己开发的适合本校实际的、具有学校自身特点的课程。校本课程与必修课程一起构成学校课程体系。搞好校本课程的开发是落实新课程的需要,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给学校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生主动发展提供了新的舞台。我校依据党的教育方针、国家课程实施计划,根据永泰一中的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特色以及丰富的资源优势,认真做好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
校本课程须遵循以下原则:
1.人本性原则
人本课程观的核心思想是以尊重人的个性为根本出发点,把促进学生各项基本素质全面发展作为课程设计的中心,以整体、优化的课程结构观为核心内容,在课程选择使用上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学习需求,尤其重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使学生的学习需求得到尊重和满足。
2.整体性原则
校本课程的开发要从整体上把握课程的目标与结构,开发校本课程的同时,学科课程应得到充分重视,活动课程应成为校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发潜在的课程资源,重视隐藏在课内外和校园文化中潜在的课程因素及对学生发展的作用,使学生有较广泛的兴趣爱好及特长。
3.灵活性原则
教学内容、方法应以学生实际情况而定,教师应从学生的能力、效果等差异出发,因材施教,灵活的作内容形式上的调整,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学生在自选科目时,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意愿,报名后按各自选择组织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4.发展性原则
校本课程开发的发展性原则是针对校本课程的价值而出台的,课程最大价值
在于促进学生成材、教师成长、学校发展、社会发展。学校利用自身资源,构筑有本校特色的适合学生发展的特色课程。
5.科学性原则
深入系统地学习与课程改革相关的理论,借鉴外来的有益经验,结合本校实
际,实事求是,以科学的精神和严谨的态度,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科学决策,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二、目标
1.总目标
以课改为载体,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做到以师生为主体,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目标,积极发展学生个性,全面落实素质教育,让师生与课改同成长。
2.学生发展目标
在知识、品质、能力、个性等方面得到全面、可持续的发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完善的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着力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创新精神,为学生的生涯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
3.教师发展目标
学会学习、学会反思,发挥教师积极、主动的创新精神,成为实践的研究者,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三、管理机构
学校成立校本课程领导小组,下设校本课程管理委员会。
校本课程管理委员会主要职责:负责学校课程编制,教师培训;学校新课程方案和各项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的具体落实;课程实施过程的管理、学生的管理和班级管理;做好新课程实施的质量监测、评价分析与学生学分认定,指导教师全面贯彻落实新课标的精神,保证新课程实施的质量。负责制定学校课程方案。制定和完善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师发展性评价办法;开发课程资源、丰富学校课程资源库,最大限度满足教师教学需要;开发选修Ⅱ课程。
四、校本课程结构与分类
依据我校的办学思想、教育教学资源状况、教师特长和学生需要,将校本课程设置为六大系列,说明如下:
1.生命教育系列:课程目标是形成珍惜个体生命的意识并学会保护自己,提高素养,挖掘潜能,提升生命发展的质量。内容包括道德价值观教育、生存教育、感恩教育、文明礼仪教育等。
2.科学素养系列:课程目标是拓展学生科学知识视野、提高科学探究能力了解科学研究方法、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形成科学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内容包括环境与资源、生命科学、气象、地质、宇宙航天等。
3.人文素养系列:人文精神课程目标是学生通过学习知识并内化,来提升自己的气质修养,继而形成高尚的思想品德、稳定的心理素质、良好的思维方式、和谐的人际交往、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内容包括文学欣赏、戏曲欣赏、演讲与辩论、英语会话与阅读、法制教育、“三元”文化、绿色生态教育、永泰历史名人、永泰革命史、永泰民风民俗、永泰一中百年校史等。
4.生活职业技能系列:课程目标是增强生活中的主体意识,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学会使用简单的工具和设施,对常见的材料进行简单的加工,掌握提高生活质量的基本技能,培养积极向上、情调高雅的爱好和特长。内容包括舞蹈、摄影、绘画、书法、编织、花卉种植、李果种植、蜜饯加工、食用菌养殖、无线电等。
5.身心健康系列:课程目标是强健体魄,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培养积极健康的兴趣与特长。内容包括围棋、象棋、心理健康教育等。
6.学科系列:拓宽核心学科领域。
五、措施
1.制定校本课程开发和管理制度,以规范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管理工作,使校本课程开发纳入教师业务考核中。
2.以教研组为单位确定本学科组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向。
3.评估学生对校本课程的需求,确定课程开发的重点。
4.动员全体教师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开设校本课程。
5.充分发挥校本培训的作用,整合各学科组教师的特长和优势共同开发校本课程。
六、实施
1.学校对已开发的校本课程统一制定课时计划,对任课教师、教学场地等规划设计。教师每学期应根据学校制定的计划,撰写教案。
2.课程的组织形式必须以学生为本,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采用学生喜爱的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如表演、竞赛、参观、讲故事、游戏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创造宽松的活动环境,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方式表述,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过程体验。
4.教师应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的课时与教学目标。
七、评价
1.校本课程管理委员会具体负责课题的检查评价。
2.对校本课程的评价,应重视过程性评价,旨在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及学生的主动学习的能力。
3.各任课教师每学期需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可采用多种的方式进行评价,评价学生对该学科学习的兴趣需求、学习效果等。
(1)校本课程不采用书面的考试或考查方式,但要作考勤评价记录。
(2)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参加学习的态度进行评价,可分为“优秀”、“良好”、“一般”、“差”记录。
(3)学习的成果。学生成果通过实践创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成绩优异者可将其成果记入学生学籍档案。合格者给予学分。
4.对于参加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学校将给予适当的奖励。
八、管理
1.完善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申报制度。
2.鼓励每位具备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教师自主申报开发课程,积极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3.根据教师所申报课程,对学生兴趣、特长、需求进行调查,确定开发项目。
4.校本课程领导小组指导教师制定校本课程实施计划。
5.每学期校本课程领导小组对校本课程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并给予适当的奖励。
6.加强校本课程档案建设,以利总结、改进和推广。
九、运作机制
1.开发与申报
(1)计划开设校本课程的教师在教研活动中,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和自身的特长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自主制订课程纲要和编写教材。教师可从以下四个渠道挖掘教材资源:自编教材、选编教材、选用优秀教材、拓宽现有教材。
(2)在开学初向学校教务处进行校本课程开设的申报,并提交申报材料。申报材料包括:《XX学科校本课程纲要》、《课程内容》、自编教材、《课程实施方案》及《课程评价标准》等。
2.选课
(1)学校将开设的校本课程发放到各班,相关教师和班主任要认真指导学生进行选修,学生在选课时应尽可能征求教师、班主任和家长的意见,减少选课的盲目性。
(2)学生选课完成后,年级进行汇总登记,将所选课程及学生人数报教务处,所选课程学生人数15人以上,同意开设该校本课程,学校按相关规定计算工作量。教学时间、教学场所、教学条件由学校统一安排,并由教务部门统一检查。
3.审核
开学初,由学校组织教务处、教科室和学术委员会等部门对申报课程进行审核。
十、奖励条例
1.参加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在学期教科研考核中按给予加分。与教师职称评聘、晋级、评优挂钩。
2.承担校本课程教学的教师,享受同等课时津贴。
3.校本课程研发办公室可根据专家意见、课程质量、学生学习效果反馈信息,进行等级评定,对优秀者给予一定的奖励。
4.校本课程根据学生选修情况,优胜劣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