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在线留言
  • 传承百年风范,推进现代教育科学发展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

致力“绿色教育” 创建品牌学校

作者: 阅读数: 5605 发布时间:2016-01-22

                       ——兼对永泰一中办学特色的解读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基础教育也取了长足的进步,然而繁荣的背后也深藏着隐忧——笼罩着重负低效、物式灌注、教师主宰、主体缺失、知能脱节、发展畸形等“雾霾”。“绿色教育”模式强调在教育中致力于环境保护,坚持可持续发展,遵循生命成长之规律,着眼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它不仅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素质提升,达到“天人合一”的一种教育模式,更是要扫除学校教育中的“雾霾”,实现特色化办学、推动学校内涵发展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绿色教育;校园文化;可持续发展;特色化
 
柴静的一部《穹顶之下》唤起了国民对环境污染的深度关注,让人们反思经济快速发展所付出的代价。不可否认,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基础教育也取了长足的进步,然而繁荣的背后也深藏着隐忧——同样笼罩着“雾霾”:重负低效、物式灌注、教师主宰、主体缺失、知能脱节、发展畸形等问题。“绿色教育”即要扫除教育中的这些“雾霾”。从含义上看,“绿色教育”包括三个层面:第一层面,“保护环境”教育,让青山绿水常在,让空气常新。第二层面,“可持续发展”教育,全面开展节能减排低碳行动。第三层面,“生命成长”教育,就是尊重生命、尊重规律、尊重差异,以人为本,实现关爱、理解、尊重、关怀,实现健康、和谐、幸福。归纳之:“绿色教育”就是致力于环境保护,坚持可持续发展,遵循生命成长之规律,着眼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关注学生良好品行养成和人格塑造,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和谐、素质的全面提高达到“天人合一”的一种教育模式。
一、打造绿色环境 构建活力校园
良好的校园环境可以有效地激励学生积极向上、奋发有为。优雅、和谐的自然环境是学校育人工作的物质基础。永泰素有“福州后花园”之称,是海峡西岸绿色生态宝库,有着得天独厚的、丰富的生态资源。永泰县委提出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就是“致力绿色崛起,建设美好永泰”。在这个特定的发展背景下,为了绿化、美化校园创建优美的育人环境,永泰一中重视校容、校貌、校园的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与精心打造,坚持“自然绿意巧点缀,文化绿意重渗透”的原则,将学校打造成一个有地方浓郁特色、有绿色文化的生机盎然的校园。
在校园绿化、美化的同时,特别注重移植百年校史文化。永泰一中是一所历经满清、民国、共和国三个时代具有深厚文化积淀的百年老校。经过精心的规划与打造,展示新一中的美是现代与传统的结合,在这里看到的是现代化的校园:拥有现代教育特点的校园规划,完备的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生物地理园,让你遨游知识的海洋,还有色彩斑斓、光华夺目的夜景亮化工程,让你仿佛置身亦真亦幻童话般世界。它又不失传统的韵致:以曾经校名命名的“格致园”、“育德广场”、“同仁大道”,百年校史展览馆,“千年永泰教育文化墙”,永泰生态文化长廊,永泰民居文化长廊,永泰状元(科举)文化长廊,中外名校文化长廊,“图说美丽一中·感受百年校史”壁挂,在现代教育氛围里让你仿佛穿梭于一中的百年流光与永泰的千年历史之中。这里是生态之园,绿草与香花、老树与新藤交相辉映;这里是和谐之园,建筑与绿化布局合理,人际关系亲近、和谐;这里是文化之园,古今文化、中外思想相互渗透融为一体;这里是快乐之园,课堂师生互动、严谨高效,课外活动多样、异彩纷呈。校园已形成一楼一主题、一园一特色、一区一品格的文化格局。驻足一中新校园,你可以阅山——品阅永泰精神地标塔山以及神秘、奇雄的弥勒山内涵;你可以闻水——聆听永泰母亲河大樟溪潺潺流水音韵;你可以感绿——欣赏、感触春夏秋冬四序在叶片上的交替与轮换。
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来创设有特色的且为自己所喜爱的“绿色班级”。教室作为学生主要的活动场所和学校育人的阵地,布置优美、高雅、富有教育性的班级环境能陶冶师生的情操,沟通师生的心灵,激发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我们以“德育处——年段——班级”为轴线开展班级环境文化建设,组织学生精心设计和布置教室里的每一块墙壁、每一个角落,做到班班有班训、班规、班歌,班班都有各自的个性与特色。班训是每个班级的目标追求,班规是每个班级的制度文化,班歌是每个班级的精神展示,黑板报和墙报作为班级环境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是每个“班级的眼睛”,是每个班级的特色。在班级国旗、名言警句、公告栏、图书角、学习园地、卫生角等每一个版块、元素的设置中力争让每个学生都充分参与进来,表现自己的观点,表现自己的理想,表现自己的美感,培养学生创造的个性,让有限的教室空间成为无限的教育资源。
新一中让校园里的每一个角落都散发清新的文化气息,每一堵墙壁、每一道小径、每一棵绿树都能体味到教育的意义,“面面墙壁都说话,一草一木皆传情”,在美的环境中更催生美的事物产生,让学生徜徉其中,领悟着自然美、环境美相融一体的艺术魅力,在美的感召下思想境界得到了升华。
二、构建绿色文化营造进取氛围
在制度化、规范化、均衡化办学的今天,学校间差异不大,办学目标、管理理念、改革举措大同小异。办学缺乏个性,就缺乏了发展动力和创造力。永泰一中作为一所具有110多年办学历史的老校,在全面总结传统办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以人文精神为核心,以素质拓展为目的,以服务师生为宗旨,把“绿色教育”这一特有的资源加以开发、创生与发展,学校、家庭、社区形成合力,将校园绿色文化教育与校本课程的开发结合、与课堂教学结合、与团队活动结合、与社区家庭教育结合,全方位建设浓郁的人文特性教育课程体系,逐步构建学校绿色文化。
首先是理念文化建设。“一训三风”,作为一所学校办学精神的浓缩,其本身不仅包涵了教书育人的功能,而且还包涵了学校对自身办学理念的一种定位,同时也是对社会做出的一种承诺。110多年来,永泰一中始终坚持“善”的理念、进行“善”的教育:“育德至善,格物致知”之校训,“弘毅弘善,为公为先”之校风,“博识博爱,惟善惟新”之教风,“求真求实,向善向美”之学风。“善”,既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又有现实的教育意义。中国人历来向善,崇尚善良,赞赏善行,提倡性善。这是中国儒家传统对人的精神生命的终极追求。执礼向善、求学不已,迈过了人的自然生命的诉求,达到了更高的精神生命的层次。教育从本源上而言是向善的教育,是爱的教育,学习、成长从本质上而言是引导自己向善、从善、为善,从而达到至善的最高层次和境界。永泰一中以“善”为主题的“一训三风”与学校所要传承的校园文化、校园精神以及社会责任密不可分的,而这一理念也助推着永泰一中走过了110多年的风雨历程,助推着一代又一代的一中师生奋发前行。
其次是课程文化建设。课程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的价值体现,永泰一中以绿色教育的核心理念,通过系统规划、开发和实践,努力使学校课程文化建设在外延和内涵两方面都着力于培养、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人文素养,使办学理念和课程方案互为周密的逻辑体系。学校在国家、地方课程的基础上,开发《永泰生态宝库读本》、《欣赏植物倾情绿色》、《生态美学》、《拯救地球》、《世界无末日》、《可持续发展经济学》、《永泰简史》、《永泰山水风光》、《千年古镇名人小传》、《张元干诗词选读》、《黄任诗选》、《青云山下我一中》、《中学生心理健康读本》、《你不知道的自己》、《心理学与生活》、《感谢自己的不完美》等富有地方特色、学校特点的校本课程,成立了六十多个研究性学习小组,异彩纷呈、成果显著,对培养学生的学会学习、终生学习、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学校在课程文化建设上推行的开发制度、管理制度、评估制度等为课程文化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再次是教师文化建设。学校对行政干部的要求,“多读书、养才气,重情义、养人气,讲责任、养贤气,淡名利、养正气,敢作为、养浩气”,力求在读书、处世、为人、教学等方面成为教师、学生们的楷模与榜样!行政干部要以自身的魅力与作为引领老师去践行美丽的一中梦!学校着力打造师德高尚、作风过硬、业务精湛、严谨治学的教师队伍,“铸高尚师德,树人格丰碑”,教育和督促广大教职工进一步按照“精心上好每一堂课,认真做好每一件事,努力教好每一个学生,保证对得起每一个家庭”的师德训勉,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依法执教、以德治教的理念,规范从教行为,提升思想政治素质的人格修养,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学校要求教师要煅造出“开阔的视野,独立的见识,宽广的胸怀,自由的心志”的良好素养,摆脱传统“教书匠”的形象,是要为“人师”、“经师”,为“人师”传道,为“经师”授业、解惑,不断锤炼成“德艺双馨”的大师、名师。
还有是学生文化建设。永泰一中坚持“育德至善,格物致知”的校训精神,以“广博的学识、高超的智慧,健康的体魄、宽广的胸怀、善良的心地、高贵的教养”为学生培养目标,德育为先,育人为本。学校坚持“全面规划,整体推进,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工作思路,营造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让尊重信任、宽松和谐、合作关心的学习氛围充满校园,注重向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环境课程渗透,努力做到多渠道、深层次、全方位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完善他们的人格,培养他们自主、自立、自律的品质,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探索和解决问题,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实施绿色管理 引领最优发展
绿色管理,即在学校管理中遵循人效原理和以人为本的原则,关心人、尊重人、激励人、培养人,最大限度的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实现学校成功、师生成功、家庭成功的理想目标。
“绿色管理”是关心人、尊重人。爱是贯穿教育始终的主旋律,是师德之魂,“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学校的管理中,领导要对教师施以关爱,让爱唤起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生活的信心;教师要对学生施以关爱,真诚热爱学生、引导学生、帮助学生,体现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感化,注重发展个性,培养学生良好心态,发掘创造潜质。在深沉地爱的感召下,师生享受着教与学的乐趣,学校便也成为了师生内心深处喜欢并渴望的场所。人与人是平等的,学校领导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也是平等的,谁都渴望得到认同和赏识,它是一个人深层的精神需要,是精神生命的阳光、空气和水分,对人的尊重就是对生命的尊重。“绿色管理”强调的是接纳、宽容、和谐和幸福,学校尊重教师的差异,尊重并满足教师的发展需求,力求让教师在尊重中唤醒主体意识,激发工作热情,体验着教师职业特有的幸福;尊重、理解、关注、帮助、支持、赏识学生,给学生创设宽松自由的成长环境,使学生感到被接纳、被信任。
“绿色管理”是激励人、培养人。新时期的学校管理应着力健全服务于全体师生、操作性强的长效机制,以调动全体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而把时代的要求转化为全体师生内在的、长久的自觉行为。就教师管理制度层面:完善培养培训机制,提高教师认知力;完善师德承诺机制,提高教师自律力;完善榜样示范机制,提高教师引导力;完善监督监控机制,提高教师执行力;完善激励评价机制,提高教师促动力。就学生管理制度层面:在“制度人性化,人性制度化”的思想指导下,实行管理与服务一体化,以教育为核心,以管理为保证,以服务为拓展,制定出了学生活动管理制度、班会制度、学生干部值日制度、成长档案管理制度、考试评价制度等。以人为本,着力搭建师生共同成长的平台。在教师发展平台方面,立足校本培训,以教科研为核心,从师德修养入手,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在培养一批省市骨干、学科带头人的基础上,形成传帮带机制,培养教师新秀,让全体教师都自己的成长愿景。在学生发展平台方面,给学生创设主体教育平台,拓展学生发展空间,多渠道开展教育活动,构建主题系列活动,养成学生良好行为规范,让学生从课内到课外,从学校到社区,始终践行“育德至德,格物致知”的办学理念,形成积极、向上、快乐、亲善、自信、合作、负责、欣赏、礼貌的良好品质。
“绿色管理”终极目标是实现自主管理,塑造有强烈责任感的“社会人”。发挥师生的主体性、主动性,激活师生的生命活力,使每个学生、教师都积极投入学与教中,使师生都能全面、充分、多元、和谐、可持续发展,使人的潜质得到开发和展示,最终促进人的最优发展。其一,倡导和而不同,促进管理从“控制”走向“自治”。其二,激活教师专业情意,激励教师实现自我超越。其三,创建体验式校园生活,实现学生自我教育,进而实现自主发展。
四、推崇绿色德育 濡养精神生命
“绿色德育”是在尊重人与自然发展规律的前提下,以生命德育、生活德育、生态德育为核心,关爱生命,贴近生活,构建生态,强调人、社会、自然的和谐统一,使教育的主体提升素养、提高情感、内化德性,身心愉悦、健康发展。
生命德育,就是关心自我、学会“入世”。生命是道德的基点,是道德教育的基础“知识若没有智慧烛照其中,即使再多,也只是外在的牵累;智慧若没有生命隐帅其间,那或可动人的智慧却也不过是飘忽不定的鬼火萤照”。教育源于生命的需要,生命德育就是要教育学生感悟进而尊敬生命的本性,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欣赏自己、关爱自已,感激生命、敬畏生命、激励生命、保护生命,提升生命的质量。通过生命德育让每一位学生成为“真实的自己”,学会“入世”,最终实现“我之为我”的生命价值。让每一位学生把自己生命过程中的爱和亮点全部展现出来,积极在社会中发挥自己的价值,“达,则兼济天下”,焕发出自己的独光异彩。
生活德育,就是关心社会、唤回精彩。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和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共同为生活德育的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生活德育提倡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确定德育内容,设计德育活动,选择德育形式,不进行空洞说教,引导学生按照道德标准生活,培养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践行、感悟、体验道德标准,培养他们与人亲善、与人分享、与人协作的心理态度,培养他们适应生活、改造生活、创造生活的道德品质与能力,最终促进学生的道德规范内化和道德行为的养成。 在具体实施中,生活德育以树立学生主体意识为起点,以捕捉生活事件,强调体验环节为关键,以反思行为内化道德感悟,反馈道德表现为重要环节,构建起“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体系,把生活还给学生,让德育回归生活,唤回学生生命真实的精彩。
生态德育,就是关心自然、学会“出世”。法国教育家爱弥儿·涂尔干在《道德教育》一书中写道:“在道德教育中,以更高理性为指引的进步,如果不能揭示新的道德取向,不能引发对公正的更强烈的渴望,不能以潜在的志向唤起公共良知,就不可能实现。”面对日益凸显的生态问题,学校德育不应该缺失生态道德观念的内容。在推行生态德育中,我们坚持以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相处和互惠共生的生态道德观为引领,并将其贯穿于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课堂教学、教育改革和社会实践等各方面,通过创设新的生活情境、加强生态体验、引导主动反思等方式促进生态德行的生成和发展,让学生关心自然,深入思考人类对环境应承担的责任,激励他们将生态道德意识内化为素养,再外化为保护环境的自觉行动,最终使师生以“出世”的态度自觉养成从人类的长远利益角度考虑保护自然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的道德习惯,努力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倡导者、实践者和推进者,让人文的阳光朗照充满生机、活力的绿色校园。
五、致力绿色教学 激发智慧崛起
“绿色教学”也就是指原生态的、可持续的以及无污染的教学,其要求教学方式应遵循师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避免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在师生多维度的合作与分享活动中,寻找授课新形式、探究适宜新方法、鼓励研究新问题、开拓广泛新思维,增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以及产生彼此间的感情共鸣,科学地激发师生的教学热情,开启师生的教学智慧,从而促进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过程。它的主体是教师与学生,载体是学科教学内容,主阵地是课堂。
“绿色教学”就是要坚持以教科研为先导。“教科研”,即教育科学研究。一般而言,教育科学研究是指以科学理论为指导,运用科学方法,借助一定的手段和条件,遵循一定的研究过程,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地探求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的真相和性质,摸索和总结其中的教育规律,并取得科学结论的、创造性的研究活动过程。科研型的人才是现代社会对教师的特殊要求,没有经过教科研的课堂多是枯燥、呆板、没有生命的。构建完整的学校教科研体系是推动教师专业成长,防止教师职业倦怠最适用、最基本、最有效的形式,有利于提高课堂实效性和打造学校品牌,是创建学校特色的题中之义。
学校教科研工作应从培训、常规、课题、展示、考核等五个方面入手实施,做到:规范科研管理,校本培训专业化;倡导个人反思,校本教研多样化;以课题为依托,常规教研主题化;科学理论指导,课题研究精品化;建立长效机制,考核推进制度化;注重反思总结,成果经验推广化。通过教科研工作的深入开展,让全体一线教师成为教育科学研究的生力军,消除迷信专家、依赖专家的心态,通过自己的亲身探索提高理论文化修养,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研究探索教育规律,而教师就在解决自身教育教学问题和提炼升华规律的过程中提升了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归纳成果和科学语言表述的能力,促进教师真正由“教书匠”向“研究型教师”转变。一旦实现了这种转变,教师也将在平凡与出色、烦恼与快乐、腐朽与神奇之间达到角色转换,使教学课堂充满了生机和趣味。
“绿色教学”就是要坚持以课堂为核心。教育教学质量是一所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而课堂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主阵地。以课堂为核心,就是要将课堂作为教学常规管理的重中之重,以提高课堂实效性为目标,遵循看得全、查得细、管得深的原则,对课堂进行深耕细作的精细化管理,扎扎实实地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我校在课堂精细化管理中重点做到:(1)教学常规管理“三个结合”,即行政巡课与推门听课相结合、常规视导与专项督导相结合、教学引领与过关展示相结合。(2)课堂反思研究“五个重视”,即重视问题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案例研究,重视“以看得见进步为目的”的教学互助活动,重视以提高效率为宗旨的“学程导航”范式推进行动,重视以形成独特教学风格为理想的“名师名品”项目研究,重视以共同进步为愿景的区域共同体建设。(3)课堂质量管理“三大措施”,即建设教学资源库,提倡资源共享;创新课堂管理方式,对学生进行多元评价;实施分层教学,关爱每一个学生。
“绿色教学”就是要以学生为根本。以学生为根本即要充分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针对学生的具体特点,采用适当的方法和形式,使他们对教育内容进行有效的识记和理解,进而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实现教育有效性。首先,在教学设计上要遵循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分析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预设好不同类型学生的增长点,因材施教,既重视学生个体发展又要考虑多数学生的整体情况,使优秀学生从预设中经受挑战,使一般学生感受到激励,使学困生从中体会到进步的喜悦。其次,在课堂教学中要遵循“以学生为本”思想,让学生自学质疑的基础上,分组交流展示,互动探究,穿插以教师精讲点拨,激发学生深层次的认知兴趣和欲望,使学生注意、记忆、思维汇聚一起,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最后,在课后反思中,应结合学生课堂学习情况进行科学分析,反思教学过程,及时反馈、迁移信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逐步实现潜在的发展水平。
六、开展绿色活动 点燃青春梦想
开展丰富的、多彩的、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全体师生思想精神与思想内涵的象征,是一个校园校风、学风内在气质的表现,更是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精神境界和层次体现,绿色教育的办学理念不仅要依靠优美的校园环境的熏染与潜移默化,更要通过学生身体力行的实践与活动来实现。
学校根据学生发展的不同阶段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三条主线”的系列“绿色活动”。高一年段以养成教育为主线:学生刚刚入校,离开了父母和熟悉的家乡,需要尽快适应新环境,因此在进行新生的心理普测后就根据测试结果分批地、有针对性地进行团队辅导,引导帮助学生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适应集体生活,尽快渡过“断奶期”。随后进行“守时守纪、文明礼貌、卫生健体”方面的教育和训练,培养其良好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高二年段以情感教育与责任教育为主线:以“同学情、师生情、父母情”为主要内容,让学生学会爱父母、爱老师、爱他人,再推广到爱集体、爱社会、爱国家、爱大自然,构建健全的人格;唤醒学生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意识,培养学生自律、自立、自强,言必信、行必果的精神与人格。高三年段以自信教育为主线:学生即将面对高考,自信是他们走向成功的重要心理品质。我们通过不断的学习、训练,挖掘学生的潜力和特长,增强学生对自己、对学校、对未来的信心,为其将来步入大学新生活夯实基础。
在学校德育处和团委的指导下,学生自发创建了二十三个学生社团,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通过设立绿色教育宣传栏、绿色宣传标语,在班级进行黑板报和手抄报、环保征文竞赛,组织学生观看绿色环境教育录像,开办学生自己的社刊——《樟绿风》,落实绿色校园文化的理念;通过举办科技文化艺术节、运动会、学生厨艺大赛、校园十佳歌手赛、元旦晚会等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营造浓郁的“绿色教育”氛围;通过结合重大纪念日,组织开展专题活动,如植树节、爱鸟周、世界水日、地球日、环境日等,积极进行针对性的“绿色教育”,建设和丰富校园文化。
这些丰富多彩的“绿色活动”围绕着培育学生“文明儒雅”的行为文化而展开,新常态体现了学校的精神面貌,折射出了学校精神和价值。学校抓住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三条工作线,从细微的日常小事入手,运用灵活科学的教学方式,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主,培养学生“大气”;以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学生的“睿气”;以倡导阅读书香满校园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儒雅气”,让学生由“行为”上升为“文化”,促进学生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道德素质、审美能力和创造力的全面和谐发展。
永泰一中有着百年文化传统,又是刚刚迁入新区的一所基础教育名校,在建设生态文明的今天,永泰一中正在奋力打造高品质办学特色,为推动社会的进步为培养优秀人才再谱新篇。
 
参考文献:
[1]实施自主发展教育 促进师生最优发展 林良富 基础教育参考  2012年18期 
[2]生活德育——德育实效性的现实诉求 徐素霞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2年04期
[3]教师“教科研”,就在你身边 李亚平  中国教师    2013年08期
[4]拓宽生态德育渠道 服务生态文明建设 熊新华 华人时刊·校长 2014年03期
[5]坚持以课堂为核心的教学精细化管理 顾云辉 江苏教育研究   2013年01期